3月23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有关情况。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发展氢能产业,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氢能产业规范有序高质量发展,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研究制定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在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时期氢能产业发展目标是,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
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当前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氢能因其多方面特点,被市场寄予厚望。如何看待发展氢能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推动作用?
王翔介绍,氢能与电能类似,长远看,将成为未来清洁能源体系中重要的二次能源。一方面,氢能能量密度高、储存方式简单,是大规模、长周期储能的理想选择,通过“风光氢储”一体化融合发展,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消纳提供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随着燃料电池等氢能利用技术开发成熟,氢能-热能-电能将实现灵活转化、耦合发展。
此外,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从生产源头上加强管控,严格限制化石能源制氢、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赋予了氢能清洁低碳这一关键属性。扩大清洁低碳氢能在用能终端的应用范围,有序开展化石能源替代,能够显著降低用能终端二氧化碳排放。例如,推广燃料电池车辆,减少交通领域汽油、柴油使用;将氢能作为高品质热源直接供能,减少工业领域化石能源供能,直接推动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注意到,目前我国制氢原料以化石能源为主导,制氢过程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快速增加,但是氢气在燃烧后产生的氢能却是零碳排放的清洁能源。《规划》对发展清洁低碳氢能做出了哪些部署?
对此,在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刘亚芳指出,目前虽然我国现有氢气供应体系以化石能源制氢为主,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第一,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这也是《规划》明确鼓励支持的方向。
下一步,将会同相关部门,按照《规划》的有关部署,鼓励在风光水电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相信未来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会不断提升,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注意到,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也表示,如果基于化石能源制氢,存在能量利用效率低、二氧化碳排放高等问题,屡遭质疑。虽然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生产-储运-利用全链条上也存在能源转化效率问题,但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不断扩大,效率问题可转化为成本问题。
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
如何推进氢能产业链的完善与建设,也成为此次发布会上的一大重要话题。
对此,王翔介绍,《规划》从多个方面对氢能产业链创新能力建设进行部署:比如,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推进绿色低碳氢能制、储、输、用各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持续推动氢能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大产品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构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体系。
还要聚焦创新支撑平台。围绕氢能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包括: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布局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发挥科研能力优势,建设重点实验室、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开展氢能基础研究和前瞻性技术研究。
刘亚芳则介绍,《规划》部署了4项重点示范任务:一是有序推进交通领域示范应用。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大巴/卡车等新能源客货车辆的市场应用空间,探索氢燃料电池在船舶/航空器等领域的示范应用,不断扩大交通领域氢能应用市场规模。二是积极开展储能领域示范应用。发挥氢能长周期、大容量储能优势,探索培育“风光水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
三是合理布局发电领域多元应用。因地制宜布局氢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产设施,开展氢电融合微电网示范。鼓励开展氢燃料电池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示范应用,并逐步在金融、医院、学校、工矿企业等领域引入氢燃料电池应用。四是逐步探索工业领域替代应用。探索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在合成氨、甲醇、炼化、煤制油气等行业/替代化石能源的示范,促进高耗能行业低碳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