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8月,经国家批准,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应物所)正式成立,当时的名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理化研究所。
上海教育应用进行物理研究所作为中国一家国家级综合性核科学与技术发展研究工作机构,在氢能领域方面有着非常深厚的研发设计背景,主要通过围绕制氢材料(电极材料、电解质材料、密封材料)、器件(单片电池、电解池堆)、系统(kW-MW级系统)以及实际应用服务场景开发、氢气及相关气体检测等不断学习深入调查研究,同时也在核能综合利用等领域以及固体氧化物技术的开发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上海应物所研发的固体金属氧化物电解池系统采用全固态陶瓷产业结构,可以自己承受600~1000℃的运行环境温度,为了研究高温电解制氢电极材料的电化学催化活性,该所进行了高温电极材料研究平台的设计和搭建,为高温电解制氢材料的选择和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SOEC 电极材料的电化学催化活性影响高温电解制氢的性能、效率和使用寿命,因此,了解其电化学催化活性至关重要。
目前,上海应物所正在不断进行20kW高温电解制氢装置的集成,其中主要包括气体控制、电力企业控制、热管理能力以及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部分。
高温蒸汽电解制氢是解决大规模氢源问题的途径之一。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可以通过利用中国可再生资源能源发展以及学习先进核能安全技术企业提供的热能和电能,在高温下将水蒸气有效地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近年来,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池结合县界和能的研究已经成为能源领域的一个热点,它能实现高达50%的热氢转化效率。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正致力于在MW级风电高温制氢系统技术上开展研究,旨在实现大规模绿色氢能源的生产。同时我们正在进行开展研究基于高温电解制氢技术的绿色加氢站的部署。
由上海应物所氢能源与燃料电池团队设立至今,该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高效、清洁且大规模的氢气制备技术,包括工作电极新材料的设计与研制、衰减作用机制的探究、制氢设备的开发、制氢系统的整合,以及通过氢气进行相关企业产品气体可以检测与监控等。
上海应物所不仅在科技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还与国内外各机构展开了积极的交流与合作,比如丹麦科技大学、美国爱达荷国家实验室、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院宁波材料所、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并与相关企业合作,以加快成果落地进程。研究员王建强参与编制的《高温燃料电池标准》已经编制完成,并已发布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