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氢互联
当前位置: 首页 » 制氢 » 电解水制氢 » 正文

上市公司氢能业务亏多盈少 高成本仍是“拦路虎” 绿氢及制氢装备推广加速行业观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9-05 14:56:28    浏览次数:191
导读

随着"氢"风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进军氢能产业,但业绩表现却呈现出喜忧参半的态势,净利润数据也是两极分化。

随着""风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进军氢能产业,但业绩表现却呈现出喜忧参半的态势,净利润数据也是两极分化。根据数据显示,A股氢能板块中有59家上市公司,在2023年上半年累计营业收入约为8234亿元,同比平均增长约12%;而累计归母净利润约为388亿元,同比平均下降约43%

许多涉及氢能的企业仍然集中在传统优势业务上,而氢能板块的业绩贡献能力仍有待发掘。一些业务仍然依赖政府订单或补贴,市场化销售的空间有限。虽然政府倾向政策和融资支持,技术本地化也在不断推进,但制造、储存和运输等环节的高昂成本仍然是氢能大规模发展所面临的难题需要克服。

氢能商用车驶入快车道 出口成业绩突破口

从半年报整体来看,氢能商用车板块是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些公司已经获得了在燃料电池业务领域布局的回报。这一成果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与市场取得了显著进步密不可分。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销售量达到了2410辆,同比增长了73.5%,呈明显的向好趋势。

宇通客车表现出色,利润增速最快。截至目前,该公司的营业收入为111.14亿元,同比增长了34.56%。归母净利润为4.7亿元,同比增长了820.72%。据统计,宇通客车的大中型客车产量和销量始终稳居行业第一,并继续保持龙头地位。

宇通客车表示,公司的利润快速增长主要依赖出口业务,因为出口车型的售价相对较高,利润也更丰厚。在国内市场方面,大中型客车的销量基本与去年持平。燃料电池车已经开始为公司贡献利润,目前每年可以销售数百辆,但整体市场容量仍然有限。在下半年,随着老旧柴油车的加速淘汰以及公共领域对新能源的支持政策的推动,预计需求将进一步增长。

根据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的数据显示,大中型客车出口量同比增长了83.9%。预计下半年该增长态势将会延续,特别是在欧洲、拉美、东南亚等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技术因素和环境保护政策等因素的推动下,新能源公交需求有望发展增长。

另外,还有一批布局在氢能领域的商用车企业也取得了近年来的新高业绩。福田汽车今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达到了288.45亿元,同比增长了24.47%;净利润达到了6.06亿元,同比增长177.88%。金龙汽车上半年实现了93.7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42.55%;其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达到了0.47亿元,同比增长了121.31%

然而,进一步调查发现,大多数氢能上市公司的收入仍然主要来自非氢能领域,主要盈利点仍然依赖于传统主业。这也表明目前的氢能发展领域还不足以成为上市企业实现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根据新能源专家祁海珅的观点,氢燃料电池车可以被称为未来新能源车的最佳解决方案,其产业化发展已经开始。然而,由于整车购置成本和加氢成本较高,氢燃料电池车在短期内无法与乘用车的锂电池动力系统相媲美。然而,在商用车市场情况却不同,由于其长距离的使用、相对固定的行驶路线以及氢燃料电池系统适用的加氢和加油时间等应用场景和工作条件,商用车市场更适合使用氢燃料电池系统。随着国家政策和补贴向氢能源产业链的倾斜和投入增加,氢能源商用车,尤其是氢能源重型卡车的发展将进展迅速。

涉氢业务难兑现利润 依赖补贴政策支持

当前,经济性是氢能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今年上半年,氢能上市公司的业绩显示出了这个难题,代表性的制氢、注氢、储氢及应用氢气的企业都面临着业务成本过高导致利润下降的问题。

美锦能源已经构建了较完整的氢能产业链,尽管其收入规模位居行业前列,但由于逐渐失去成本端的优势,该公司的业绩在去年至今陷入了低迷。上半年,该公司实现了97.39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27.07%;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73亿元,同比下降了72.55%。美锦能源从焦炉加工副产品煤气中提取氢气是目前行业内低成本大规模制氢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今年焦炭的市场价格明显下降,且下降速度超过原材料采购价格的降幅,导致公司盈利受到影响。

尽管美锦能源今年在氢能产业上积极开展了许多行动,但其对业绩的贡献并不显著。据公司人员透露,他们计划利用制氢成本上的优势,加强对氢能基础设施的推广和建设,并特别关注提升绿氢的供应能力。

随着投入研发和市场导入,制氢成本正在下降。根据《中国绿色氢能发展路线图》,目前煤制氢的生产成本为6.8-12.1/公斤,工业副产氢为9.3-22.4/公斤。绿氢的生产成本仍然较高,但是下降速度很快。然而,我们还需考虑储存和运输的环节,并且成本在上下游之间传导,从而限制了氢能的大规模应用。

近年来,亿华通被誉为氢能行业的领头企业,但却难以盈利。今年上半年,亿华通的营业收入约为1.54亿元,同比减少了42.96%;归母净利润亏损约为7651万元,扣非净利润更是高达1.24亿元。

近年来,亿华通公司在研发和财务方面的支出居多,尽管产品制造成本降低,但氢能产业链的运营成本仍然相对较高。

此外,在半年报中,亿华通指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高度依赖于补贴政策的支持。2020年,财政部等机构对现行的补贴政策进行了调整,不再向燃料电池汽车制造商发放补贴,而是改为向示范应用城市群进行奖励。如果政策发生变动,可能会对公司的业务产生不利影响。

高额研发投入已成为上市公司布局氢能产业的不可避免的选择。近年来,我国氢能源板块的上市公司研发费用逐年增加。六个月内,氢能上市公司的研发总费用约为22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8%

氢能仍受资本青睐 各大企业布局热情不减

尽管氢能赛道的潜力还有待挖掘,但投资者仍对此有很高的期望。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国内公开披露了24起氢能企业的对外融资事件,同比增长约26%。融资总额超过26亿,与2022年相比,几笔融资额超过一亿的大额投资仍然主要集中在燃料电池领域。同时,相对较小众的储运等环节技术路线也开始受到一些资本的关注。

除此之外,最近几年来,国家对氢能产业提出了许多支持政策。今年八月,国家标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个部门联合发布了《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这个指南发挥了标准对氢能产业发展的促进和引领的作用。

尽管当前氢能企业的业绩尚未完全展现出来,但由于行业前景广阔,各大企业对于氢能源产业的热情丝毫不减。此外,许多能源巨头都在积极行动,通过外延并购、新建产业、战略合作等方式进军氢能源领域。

中国石化是国内最大的氢气生产企业之一。该公司在今年830日,在光伏资源丰富的新疆地区,除了传统的氢气生产环节之外,投资近30亿元建成了中石化库车绿氢项目。据了解,中石化库车项目现已拥有年产2万吨绿氢、储氢21万标立方和每小时输氢2.8万标立方的能力。

这个项目还推动了国内制氢设备的大规模生产,其中隆基绿能是该项目电解槽的供应商之一。隆基绿能公司今年的电解槽产能也大幅提升——去年年底已经达到了1.5GW,位居全球第一。随着今年年底西安装备工厂的建成,他们的产能将扩大到2.5GW。今年六月,公司增资4.6亿元给控股子公司隆基氢能,董事会和监事向隆基氢能增资4000万元,总共增资5亿元。

雪人股份正在整合推广氢能装备应用。过去三年,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今年上半年成功扭亏为盈。据公司披露,上半年内,公司与日本氢动力公司签署了合同,共同开发金属极板燃料电池电堆,并已经完成了交付电堆金属双极板技术文件的工作。在上游的氢气储运环节,公司已经突破了液氢装备技术,已经有多种压缩机产品可以为中国航天领域提供服务。

除此之外,雄韬股份、诚志股份和金宏气体等公司正致力于促进氢能产业的发展,包括氢能设备研发生产、车用能源供应以及应用场景的拓展等多个领域。

十四五期间是氢能技术发展和推广应用的重要机遇,目前氢能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以区域性小规模应用为主,同时也为大范围推广打下了有利条件。制氢、储氢、运氢、加氢以及氢燃料电池和氢能汽车等产业链中的各个细分环节,都有能力成为千亿级市场。

 


 
关键词: 燃料电池 制氢
(文/小编)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hongqinghulian.com/made/202309/05/zq38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982726736@qq.com。
 

Copyright © 2022 / 中氢互联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358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