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搜过
相关热搜榜
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80年代已经基本实现碳达峰,美国和欧盟碳达峰时间稍晚,均在2007年前后,碳排放峰值分别为59亿吨和51亿吨。当 前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还远未结束,碳排放还处于 增长期。
1.1 我国实施“双碳”目标的国际形势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80年代已经基本实现碳达峰,美国和欧盟碳达峰时间稍晚,均在2007年前后,碳排放峰值分别为59亿吨和51亿吨。当 前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还远未结束,碳排放还处于 增长期。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碳排放达历史高点之后曾一度出现下降,但之后随着经济刺激政策实施以及经济增长动能增强,碳排放重新出现增长,到2019年排放总量达到98.3亿吨(见图1)。图 1 主要经济体碳排放情况资料来源:BP 公司,2020当前我国提出的碳减排目标是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总体看来我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时间点和目前多数发达国家提出的时间点基本接近或略有延后,但是我国碳中和目标是在碳排放还未达峰的状态下提出的,因此实施起来难度要远大于发达国家。特别是我国目前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的消费比重还在58% 左右,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水平。为此需要尽快推进去碳减碳。在此形势下,氢能的发展走上历史舞台。1.2 氢能在我国生产和生活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从能源类型来看,在产生碳排放的传统化石能源中,我国与煤炭消费相关的碳排放占比约为80%,与石油和天然气相关的碳排放占比分别为 14%和6%;从具体产业领域来看,火电的碳排放 占比高达43%,油气以15%占比居第2位(其中 一半以上与交通运输有关),钢铁和水泥的占比分 别为12%和9%,农业、服务业、居民生活等其他 领域的碳排放约占21%。在上述生产和生活领域,都可以通过发展和延伸清洁氢产业链对生产生活中的高碳行为实施不同程度的低碳替代。如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可以有效减少灰氢应用,降低冶金用氢及石化行业加氢带来的碳排放;通过氢储能提高可再生能源系统稳定从而实现更大份额的绿电对火电替代;通过氢能替代传统交通燃油促进交通绿色革命等。 2全球氢能产业发展总体趋势2.1 发达国家走在氢能产业发展的前列 国际氢能理事会发布的《氢能观察2021》统计显示,截至 2021 年 2 月,全球已有 30 多个国 家发布了国家层面的氢能路线图,足见世界对氢 能产业的认可。其中日本政府最为积极,日本于2017年12月公布了《基本氢能战略》,计划到2030年形成30 万吨/年的氢气商业化供应能力,到2050年实现“氢能社会”。2019年日本又对这一目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并提出了包含交通运输、民用与商用、制氢能力等在内的详实的技术路线图。2020年6月,德国联邦政府公布了《国家氢能战略》,计划到2030年将氢能需求提升至90 ~ 110 TWh,电解制氢能力达到5GW,可用于制造绿氢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能力为20TW;2035–2040年,德国将再增建5GW的电解制氢设备。2019年11月,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公布了《澳大利亚氢能战略》,确立了15个发展目标、57项联合行动,旨在将澳大利亚打造成为向亚洲市场出口氢能的三大基地之一,并计划在氢安全、氢经济以及氢认证方面走在全球前列。2020 年 12 月17日,加拿大政府公布了《加拿大氢能战略》,该战略针对加拿大氢能发展提出8个方面的32项行动,旨在系统提升加拿大的氢能产业水平。 图 2 全球已宣布的氢能项目地区和类型分布(不含灰氢项目)2.2 全球氢能消费总量及结构判断 截至目前,全球已宣布的氢能项目共有228个,其中分布在欧洲和亚洲的项目数量占到总数的 75%,约2/3是工业和交通用氢项目(见图 2)。《氢能观察2021》基于全球30多个国家制定国家氢能战略以及在运营项目判断,温控 2℃以内情景下,到2050年氢在全球终端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达到18%。氢的消费增长很大程度上源于成本的下降,该报告认为到2030年,部分绿氢成本将与蓝氢持平甚至低于蓝氢;同时提出为确保到2030年要实现绿氢成本大幅下降,至少需要在2019年基础上再追加500亿美元投资,电解槽产能至少要达到65GW。 该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氢能投资累计将达到3 000亿美元;另一咨询机构雷斯塔公司也持类似观点,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制氢正在加速普及,到2030年各国的产业政 策以及技术进步将使得绿氢成本与蓝氢持平甚至 低于蓝氢;到2050年氢能成本还将进一下降,甚至低于灰氢。综合上述咨询机构的观点判断,在可再生能源大发展形势下,2030年之后灰氢在全球氢市场的份额将逐渐趋于下降,到2050年可能完全退出市场,届时全球氢市场基本是蓝氢和绿氢的天下。由此判断,2030年将是氢能产业发展史上步入绿氢时代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178 0012 6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