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展现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生动展示广大人民群众欢乐祥和过春节喜人景象,营造团结奋进、温暖和谐浓厚氛围。海南省融媒体中心(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推出“新春走基层”专栏,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基层,将笔触、镜头延伸到社会生活最前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心灵感受民生,将海南自贸港建设最鲜活、最生动、最感人的报道呈现给读者。敬请关注。
“康老师,海水电解装置的改进设计,我有一个新的想法,您在办公室吗?”
收到消息,康振烨教授立即到实验室,和博士二年级学生封苏阳一同探讨学术问题。关于海水如何更高效地通过电解装置的难题,他们已经研究了近三年。
康振烨教授(左)在与学生探讨海水电解装置的改进设计问题。
1月25日,海南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的“524”实验室里,人难得不多,只有三四位学生在各自埋头做实验。大型仪器在运作,发出低低的嗡鸣。康教授和学生低声交流着,眼前手掌大的方形“金属块”,两头接着几根管子,水从一头流进去,带着氢气从另一头跑出来,这就是用来模拟实际工业应用条件下电解水制氢的装置,可以用来检测催化剂的“稳定性”等性能。
康振烨教授和学生封苏阳都是海南大学海洋清洁能源创新团队的成员。该团队自2020年建立以来发展迅猛,目前,团队已经有83位成员。其重点研究方向“海水制氢”在今年取得了多项进展,奖项、论文发表收获颇丰。
实验室的老师和同学们在讨论催化剂材料制作问题。
今年海南省两会期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海南将启动海上风电制氢和氢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海南省政协委员、国家能源集团海南电力有限公司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富军也提议:“海南的海上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丰富,可以加快一批海水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的示范项目建设。”海洋氢能作为一种无碳、清洁、可再生能源,未来在我国能源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对实现“双碳”目标,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大意义。
在海南实现电解海水制氢,是团队共同的动力。几乎每天,封苏阳八点二十到达实验室。穿上实验服,戴上口罩和手套,取试剂、称量、合成、离心……“我会同时进行2-3组实验,在一组实验步骤的等待间隙,进行另一组的步骤,这样安排能够充分利用好时间。”集中做实验的时候,他一天能在三个实验室之间走两万步。有时候,他会选择阅读文献和撰写论文,疲了就一动不动地观察正在反应的实验现象,破题的灵感往往会在这时迸发。寒假将至,他计划继续研究,到除夕前夕再回家乡过年。因热爱而自律,因自律而高效。“我们真的享受做科研的过程。”谈及科研感受,实验室的氛围活跃起来,“老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很多,管理也很自由,可以自己安排科研计划。”
在自身的科研和指导之外,团队的老师们还承担了企业合作相关事务,“我们的研究成果不能只在实验室里。在新的一年,我希望能更好地对接企业合作,海水制氢的大规模应用是我们的理想和目标。”康振烨教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