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经记者 吴思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不断开疆拓土,市场规模呈几何倍数增长。其中,与已经占据大半江山的锂电池相比,氢燃料电池在中国还属于早期发展阶段,但在业内人士眼中,氢燃料电池车很有可能成为新能源汽车最终解决方案。
“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比锂电池车续航时间更长,而且更加环保。目前制氢企业开始铺设氢管道,有望降低运氢成本,推动氢能商用车的应用推广。”刚签下300辆订单的青岛圣通华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勇向风口财经表示。
近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支持山东省发展绿色低碳新兴产业,扩大氢能利用。而山东作为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氢能产业一直在积极扩张。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向风口财经表示,山东省工业基础实力较强,传统能源巨头转型新能源迫切,省内已初步形成氢气制取、储运、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氢能应用基地等产业链条,同时利好政策频出,发展前景可期。
投入运营——氢能汽车在青岛开跑
近日,青岛圣通华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圣通华”)又签下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大订单,一次性订购潍柴动力、中国重汽的300辆氢能商用车,未来三年将陆续投放使用。而此前,圣通华已经有6辆氢燃料商用车投入使用。
“在今年4月公司签订6辆氢燃料电池商用车,7月份开始试运营,跑专线运输,在青岛前湾港和潍坊、淄博之间运送货物。这6辆氢燃料电池重卡每百公里氢耗约8公斤,满载后续航里程可达600公里,完全可以适配省内物流运输的需求。”圣通华总经理高勇向风口财经表示,氢燃料电池相比较锂电池,续航时间更长,更加环保,没有二次污染。
“现在的氢能重卡装备了10只210L的氢瓶,氢气充装量可以达到40-50公斤,续航差不多在500-600公里,跟传统燃油车持平。大容积、轻量化、续航久,同时排放物质只有水,真正的绿色环保,这都是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特色优势。”高勇告诉风口财经。
目前,氢燃料电池车是氢能最大的应用场景之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月至7月,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094辆和1633辆,同比分别增长2.1倍和1.3倍。与此同时,配套设施的建设也在加快,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国已建成加氢站超270座。据智研咨询预测,2030年国内氢能汽车产量或将达到10万辆/年,推广规模超过100万辆,加氢站超过1000座。
除了圣通华等物流企业积极应用推广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制氢产业也在加速扩张,尤其在被誉为”东方氢岛”的青岛。9月2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专门提到“支持青岛港扩大氢能利用”。
据了解,青岛氢能资源丰富,立东化工、青岛炼化等都能生产工业副氢,仅董家口化工园区每年的工业副氢产能就达7万吨,可保障30万—50万辆家用车一年的用氢需求。此外,货运吞吐量排名全球第4 的青岛港,自2019年起开始研发氢能技术,拥有丰富的氢能应用场景。今年6月,全国首座港口加氢站——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港加氢站正式投产运营。
政策助力——山东预计在3年内实现千亿规模
除了国务院下发文件支持青岛氢能产业,青岛本身也在创新政策措施,积极推动产业增产提效。
9月9日青岛工信局出台《青岛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新政策增加了对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专项支持。
“一方面鼓励氢燃料电池汽车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青岛已经有了氢能源车的运营,但是目前运营成本比较高,政策可以引导加氢成本的降低,从而促进氢能源车的应用。”青岛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青岛在氢能赛道上加速奔跑,离不开山东省优越的大环境。企查查显示,山东省与“氢燃料”相关的注册企业达555家,远超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强省。
风口财经注意到,与青岛圣通华签约的潍柴动力早已在2010年开始布局氢能产业。“从2010年开始,我们先后投资40多亿元,现已建成全球最大、年产量达两万台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研发制造基地,如今,潍柴的产品转换效率达到了62.3%,使用时间可达30000小时以上,占据世界领先水平。”在签约仪式上,潍柴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胡海华表示。
对于山东省来说,发展氢能早有规划,2020年6月,《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出台,提出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全力打造“中国氢谷”“东方氢岛”两大品牌,培育壮大以济南、青岛等地区为重点的“鲁氢经济带”。2021年4月,“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框架协议在济南签署,山东成为全国首个氢能大规模推广应用的示范省份。在近日国务院的《意见》中也提到支持山东实施“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构建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的创新应用生态。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山东省不断加快在氢能领域的布局。今年7月发布的《山东省氢能产业发展工程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实现氢能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的突破,并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达1万辆,建成加氢站100座。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向风口财经表示,从山东省优势来看,工业基础实力较强,山东能源集团、潍柴集团、东岳集团等传统能源巨头较多,转型新能源迫切;同时,山东已初步形成氢气制取、储运、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氢能应用基地等产业链条,为加快示范应用提供了基础;政策利好,已印发了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不足之处就是山东产业链集聚效应有待加强,产业链基础有待夯实。
产业挑战——降成本是跑起来的先决条件
氢能产业下游按下“加速键”,但放至整个行业来看,氢能产业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氢能源在我国还处于示范应用阶段,年产销量还处于千辆级别。与锂电池互相补充,长期并存。在新能源电池方面,预计未来十年内,现有液态锂电池依然是主导动力,但燃料电池、固态电池、钠电池、钒电池等多种电池技术路线有望迎来高速成长期,其中燃料电池的普及速度预计将更快于固态电池等电池技术。”于清教向风口财经表示。
氢能被称作21世纪的理想能源,发展氢能源是优化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真正实现碳中和的优选之举。业内人士表示,氢能产业链下游终端会以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主的应用场景作为爆发点,尤其是发展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包括重卡领域,与锂电池新能源车做“互补式”发展、缺口补位,弥补电动商用车尤其是电动重卡的长途里程焦虑和货物装载量与电池体积重量的此消彼长的矛盾问题,氢燃料电池车很可能成为未来的新能源车终极解决方案之首。
然而,氢能产业链较长,成本、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
“现在制约氢燃料电池应用推广的主要原因就是成本,尤其是运输成本太高。比如青岛炼化的氢气出厂价是26元/公斤,运输到加氢站就变成了50元/公斤。如果能控制成本降到35元左右,与柴油车持平,那么氢燃料电池就有明显优势。”高勇告诉风口财经。
对于解决方案,高勇表示,一方面,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制、储、运、加、用”的产业链效率仍有提升空间。比如在氢气的运输环节,如果能够在氢源附近建立加氢站,以管道的方式进行运输,对氢气的降成效果将十分明显。氢气价格降下来,自然会有更多氢能汽车跑起来,继而推动氢能产业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