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氢互联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上市 » 正文

过会艰难,氢能企业IPO该何去何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0-13 08:53:28    浏览次数:0    评论:0
导读

“上市”在行业里一直都是热门话题。氢能产业早期,如光伏、锂电和芯片等产业相似,一定是个漫长“烧钱”的过程。氢能产业一直是个“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面临一个没有高强度补贴和大规模社会资金注入的“尴尬”境况。

“上市”在行业里一直都是热门话题。氢能产业早期,如光伏、锂电和芯片等产业相似,一定是个漫长“烧钱”的过程。氢能产业一直是个“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面临一个没有高强度补贴和大规模社会资金注入的“尴尬”境况。《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提出,国家更希望通过市场化方式或者金融市场渠道来解决产业早期发展资金难题。

2019、2020年前后,亿华通IPO掀起氢能产业一二级市场投资热潮。在示范城市群政策出现、国家推出科创板等利好因素的影响下,大量氢能企业提出了要在1-2年内完成上市的计划。进入2021年下半年,这个趋势似乎开始扭转,部分企业向氢云链表示延后IPO计划 。根据氢云链的跟踪调研,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将企业上市的时间调整到2025年前后。但在2022年,仍有十几家企业处于IPO报材料的冲刺阶段。氢云链密切关注IPO申报企业动态。

1、氢能科创板IPO审批遇阻?

今年6月28-30号,三家氢能企业捷氢科技、国富氢能、治臻股份连续闯关科创板IPO,让彼时由于疫情和示范城市群迟迟不落地的氢能产业精神为之一振。但根据上交所官网显示,9月30日后三家企业科创板IPO均处中止状态。公开信息显示,这三家企业皆因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要补充提交。此前亿华通在申报过程中也曾两次由于财务资料失效原因被中止审核流程,在补交资料后均恢复了正常的审批流程,可见这三家企业补充材料属正常流程,但也看出,氢能企业的科创板IPO审批流程时间略长。

据统计,科创板三年期间已上会企业从材料受理到上会平均是168天(约5.6个月)。其中2022年至今申报企业从申报到过会平均是200天。比较看,在递交资料后的近100天时间里,三家企业仅进行了一轮问询,其中国富氢能的回函甚至还没有正式发布;亿华通从材料受理到过会也经历了10个月。对比科创板成立三年来,从受理到上会平均168天的数据(约5.6个月)可以认为,目前氢能企业IPO审批似乎更不那么容易通过。

2、审核时间长的原因有哪些?

从目前氢能企业IPO反馈案例来看,氢云链认为,审核时间长原因有两个:

1)企业盈利表现不乐观。三家企业的盈利表现并不乐观。其中,捷氢科技、国富氢能更是陷入报告期内“尚未实现盈利”的困境,从2019年至2021年三家企业的收入及盈利情况看,三家企业都实现了亿元级别的收入,仅有治臻实现了0.2亿的微利,其他两家仍处于亏损状态,同时毛利也是逐年下滑。

2)行业发展模式尚未明晰。三家企业的主营业都与燃料电池汽车密切相关,尽管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但示范阶段,市场化订单的规模有限,企业商业模式不清晰,产业关联交易颇多,应收账款也居高不下。整体看,产业没进入“自我造血”良性的发展阶段,叠加新产业,评审人员可能出现“看不懂”,反复论证也需要更多时间情况。氢云链认为,这侧面反映国内监管层对于氢能企业乃至氢能产业商业模式和发展阶段可能存在一些疑惑,还需要时间验证。

3、企业对于“上市”的态度变化

1)将上市计划延后,追求更稳健的发展。广东某燃料电池生产设备企业市场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自己能够走得更稳一些,更市场化一些。像我们设备厂商,往往是有其他产业的收入,也不需要冲这一波行情。这是对企业负责,对产业负责,也是对投资者负责。”据氢云链了解,产业中抱有这样想法的企业为数不少。

2)把握节奏是关键,不想“被迫上市”。上海某燃料电池系统企业负责人表示:“市场拓展、产品研发,需要人,也需要钱。可以说除了背后有大资金的,各家企业资金都很紧张,大家都是“求生存”的状态。追求上市不是问题,但要把握好发展节奏,不宜太急太快,如果最后变成‘被迫上市’,打乱企业正常发展节奏,就非常被动。”

最后,氢云链总结下氢能企业“被迫上市”原因有三个:

1)股东压力。企业与投资者可能私下达成了涉及企业IPO时间的对赌协议,机构投资人也面临资金回收的需求。在股东压力下,企业存在快速完成IPO任务。

2)资金压力。在市场规模有限、大量收入还是“应收账款”的情况下,不仅要支付大量研发费用、市场拓展费用,还要为订单执行垫付高额资金。尤其是示范城市群项目启动,有订单企业需要垫付的资金远超过往,必须扩展新的融资渠道解决资金压力。

3)把IPO视为策略。“双碳”和国家氢能产业专项规划双重利好情况下,存在科创板IPO审查严格程度调整的可能。条件具备企业希望尽快“出手”形成品牌效应,利用二级市场身份撬动更多市场资源。


 
(文/小编)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hongqinghulian.com/news/202210/13/zx40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982726736@qq.com。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22 / 中氢互联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358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