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氢互联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政策 » 正文

年产绿氢20万吨 氢车5000辆 氢站30座 《包头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印发(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9-05 14:52:52    浏览次数:240    评论:0
导读

年产绿氢20万吨 氢车5000辆 氢站30座 《包头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印发(二)

四、重点任务

(一)构建低碳、绿色的氢能生产体系

推动绿色制氢技术。以包头市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区的建设为载体,充分发挥风光资源禀赋优势,在可再生能源建设集中区,采用风、光制氢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全面推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发挥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构建绿色氢能供给体系,推动以包头为核心的蒙西地区“绿氢工厂”建设,建成蒙西地区绿氢供给基地及输出基地。

专栏1我市已批复风光制氢一体化重点项目

“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自治区已批复的5个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建设,包括:

1.华电包头市达茂旗20万千瓦新能源制氢工程示范项目,电解水制氢0.78万吨/年;

2.上海申能包头市氢能产业与可再生能源一体化项目,电解水制氢0.6万吨/年;

3.电投新未来包头市达茂旗风光制氢与绿色灵活化工一体化示范项目,电解水制氢1.78万吨/年;

4.水发交投包头市达茂旗风光制氢绿色化工一体化项目,2.23万吨制氢全用于合成氨;

5.国际氢能冶金化工产业示范区新能源制氢联产无碳燃料配套风光发电一体化示范项目,2.8万吨制氢全用于合成氨。

开展工业副产氢提纯技术。坚持副产氢提纯制氢与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并举,开发具有成本优势的包钢焦炉煤气提纯制氢、神华煤化工副产气提纯制氢项目,扩大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形成“因地制宜,多氢互补”供应格局。

专栏2工业制氢建设示范项目

包钢焦炉煤气提纯制氢项目,利用现有2套制氢设备富余制氢能力制氢(老区有一套装置制氢能力1000Nm³/h,现实际供出量约400m³/h;新区有一套装置制氢能力2000Nm³/h,目前实际供出量约600Nm³/h);

神华煤化工副产气提纯制氢项目,利用煤化工甲醇装置富余副产驰放气生产高纯氢气(产量约为2800Nm³/h,其中约1200Nm³/h供下游工序加氢应用,1600Nm³/h的气量可实现外售)。形成2600 Nm³/小时制氢能力,制氢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达到8000h,年制氢量达到1875吨,其中焦炉煤气提纯制氢1018吨,甲醇驰放气提纯制氢857吨。总计形成制氢能力31857吨。

探索其他制氢技术。因地制宜,探索生物质气化制氢等多种制氢技术路线。

(二)布局安全、经济的氢能储运网络

开展氢储运技术示范应用。20232025年期间,积极开展规模化氢能储存应用,在高压储氢瓶方面,采用35MPa储氢气瓶,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的前提下,逐步应用70MPa储氢气瓶,支持碳纤维等储氢瓶原材料研发,促进氢气瓶耐压和减重,提升运输效率,做好氢源与终端需求的衔接。在固定式储氢压力容器方面,支持多层、复合材料储氢容器研发,应用4550MPa80100MPa两种设计压力的储氢容器分别配套35MPa70MPa加氢站。鼓励开展低温液态、有机液态、合金固态储运示范。根据京津冀等周边地区市场需求,依托包头市绿氢合成氨、绿氢甲醇等项目进展,研究探索将液氨、甲醇等富氢产品作为储氢介质的输送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

20252030年期间,发展低温液氢储运、有机液态、天然气掺氢及纯氢管道运输等方式,形成高压气态储运为主、多种方式并存的氢能供应体系。重点通过3050MPa高压气态储氢加长管拖车运输方式,形成“以需定供、点对点”氢气供应模式。扩充氢气运输业务、适时增加长管拖车数量,建立两条高压气态储运“绿氢”主干线路,一条连接满都拉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示范项目与白云矿区,另一条连接固阳风电产业创新和氢能利用融合示范项目与包头市中心城区,将可再生能源制氢以高压气氢运输方式输送至本地加氢站。统筹包头市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及氢能发展总体情况,建设年生产能力为10万吨级规模化液氢供应基地。采用低温液氢储运技术,将包头市生产的“绿色氢气”以较低成本输送至呼和浩特、京津冀等地区。推进满都拉基地至白云矿区氢气输送管道建设项目,年输氢规模达2万吨。推动重点地区高压气态氢气储运网络建设,应用70MPa及以上储氢气瓶,提升储氢质量密度,进一步扩大氢气输送半径。

推进加氢网络建设。20232025年期间,在满都拉基地、固阳基地各建设加氢站2座,加氢能力为10003000kg/天;在白云矿区建设加氢站1座,加氢能力为10003000kg/天;在昆区、九原区、青山区、稀土高新区等区域建设加氢站5座,加氢能力为10003000kg/天,共计建设加氢站10座。所有加氢站均配备35MPa加氢装置,预留75MPa加氢设备扩建位置,鼓励和支持有能力、有基础的企业利用自有加油、加气站点网络改扩建成具有加氢功能的能源合建站。

20252030年期间,构建“三点一线”加氢基础设施网络。以满都拉基地、固阳基地、白云鄂博矿区为重点,建设加氢站20座左右;依托全市较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在有条件的服务区配套建设公共加氢站等基础设施,重点打造沿京藏高速、京新高速、包茂高速公路、110国道等重要线路的“加氢走廊”,建设加氢站10座左右。科学布局城市和城际公共加氢站网络,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实现智能化管理和运营,完善加氢保障体系。

专栏3氢储运、加氢站重点建设项目

1.氢储运示范工程

重点推进满都拉液氢供应基地建设工程,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和价格优势,发挥液氢运量大、长距离运输成本低等优势,对接京津冀、呼和浩特等地区氢气需求,引进法液空等国际企业氢气液化设备和技术,建设年产量3万吨的制氢、液化一体化示范工程。

2.加氢站建设工程

重点推进达茂旗20万千瓦新能源制氢工程示范项目配套的3座加氢站的建设。

重点推进氢能产业与可再生能源一体化项目配套的5座日加氢能力大于2000kg加氢站的建设。

3.储氢装备制造项目

重点推进浙江蓝能年产5000套车载储氢系统项目。

(三)开拓多元、高效的氢能应用场景

准确把握包头市产业结构、产能布局、物流体系、基础设施网络和能源消费特点,积极推动氢能在交通、冶金、化工、分布式供能等重点领域推广应用,开拓氢能多元化应用场景,逐步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氢能社会。

交通领域:依托广东省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重点在重型卡车、公交、物流车辆、市政车辆等领域,开展氢燃料电池车辆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重型卡车在白云矿区、九原区等重工业区示范应用,实施氢能重卡替代工程,有效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和污染物排放。在昆区、青山区、东河区等经济活动密集区域开展城市交通试点示范,加大氢燃料电池城市公交车、环卫车辆等示范应用。紧抓国家大力推广电动物流车的历史机遇,加快氢燃料电池车在物流、快递和邮政等领域上的示范应用。

专栏4氢燃料电池车辆示范工程

重点推进白云矿区氢燃料电池重型卡车应用先行示范项目。2025年推广氢能重卡200辆左右,替代现有柴油重卡,单车售价约130万元。氢能重卡百公里耗氢量12kg左右,年行驶里程按12万公里计,年耗氢量将为2880吨左右。配套加氢站1座,加氢能力为10003000kg/天,总投资约2亿元左右。

工业领域:立足包头市工业基础,近期重点利用氢能助力包头市工业脱碳,重点开展绿氢耦合煤化工示范应用,开展清洁能源制氢在钢铁、冶金、合成氨等领域作为清洁原材料的应用。探索氢能替代焦炭作为还原剂示范,探索天然气掺氢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做好天然气管网掺氢的可行性研究,确保安全前提下,在“绿色氢气”富集区有序开展天然气掺氢试点。开展氢能炼钢、绿色氢气生产合成氨的技术与商业可行性论证。中期要构建以天然气掺氢、氢能炼钢和绿氢化工为重点的工业领域氢能应用场景。扩大天然气掺氢应用范围,2030年掺氢量达10000吨;建设50万吨/年氢能炼钢示范项目和50万吨/年绿氢制合成氨项目建设,提升全市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专栏5绿氢耦合煤化工示范项目

推进风光制绿氢耦合煤化工,依托神华煤化工、辉腾能源化工等化工企业,打造“风光发电——绿电制绿氢——储氢——绿氢耦合煤化工”一体化项目,年产绿氢1.4万吨以上,实现绿氢替代灰氢。

民用、农业、市政等领域:推进青山氢能产业园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分布式综合能源站,推进氢能应用从工业走向生活。利用北奔首台100kW级氢燃料电池环卫重卡下线为契机,发展在环卫领域方面的应用,提升能源服务水平和范围;在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探索布局氢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供热设施;建设智慧氢能物流示范基地项目,重点在包头东河机场、相关工业园区推广氢燃料电池叉车。探索氢燃料电池无人机在矿区巡检、农药喷洒、牧场消防等领域的应用。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备用电源在通信行业中的示范应用,积极鼓励本地企业在新建和改造通讯基站工程中,优先采购氢燃料电池作为通信基站备用电源,并逐步在金融、医院、学校、商业、工矿企业等领域引入。

专栏6基于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示范工程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是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物理载体之一,其将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多种能源进行整合,对能源的产、供、储、消等环节进行协同规划。氢储能系统通过电解制氢和固定式燃料电池实现电、氢之间的双向转换,参与供能与储能,并能在有下游氢气用户的条件下实现氢能外供。燃料电池在用氢发电过程中,其发电效率在30%50%左右,其余氢能则以热能形式产生,其中可提供给热负荷的热能占总产热量的60%70%,合理收集并利用这部分热能进行热电联供,燃料电池综合效率可达到80%以上。

近期,选择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建设1500kW燃料电池热电联产示范项目,通过设计运行模式将燃料电池电、热出力与负荷需求相匹配,实现能量梯级利用,有效提高用氢效率。项目总投资1亿元。

(四)打造开放、共赢的氢能产业链条

加快上海申能氢能产业与可再生能源一体化等项目配套的氢能产业发展,推动年产5000台套燃料电池组装生产线、年产5000台套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生产线、年产5000台套车载储氢系统集成生产线、500辆氢燃料汽车、5座日加氢能力大于2000公斤加氢站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浙江蓝能燃气设备有限公司年产5000套储氢瓶项目、华电科工制氢设备及配套项目尽快完成项目开工前期准备工作,按时开工、投产,加快构建氢能装备全产业链。积极推动华电科工、氢通(上海)新能源、鲲华新能源、氢晨科技等6家企业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尽快在我市落地建设。抓好北奔万台新能源汽车项目,积极拓展销售市场,聚集前端配套和零部件产业,打造新能源汽车装备龙头。

在已有项目基础上统筹布局,围绕补齐产业链发展短板,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引进碱性电解水制氢、PSA提纯制氢装置制造企业及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推动实现制氢核心设备本地化生产,降低设备生产制造成本。加快发展氢气储运、加注成套装备产业,重点开发车载高压氢气瓶生产。依托北奔集团等整车制造企业,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制造和配套产业集聚,尽快填补产业链上氢储运、加氢装备、氢能应用等方面空白。探索制氢在系统调峰中的应用,加强产业链各环节联动协调,不断壮大制氢、燃料电池、整车产业集群,全力构建完备的氢能产业链。

积极探索氢能产业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先进技术融合,形成新的业态及生态体系。推动氢能利用与服务业深度结合,鼓励氢能与旅游、物流、通信、电子商务等领域融合发展,有序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和各方面。

加快研发成果转化,以内蒙古金属材料研究所、包头稀土研究院、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等机构为依托,加速新型稀土储氢合金材料等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加快研究突破基于可再生能源及先进核能的制氢、新一代煤催化气化制氢和甲烷重整/部分氧化制氢、分布式制氢、氢气纯化、氢气储运等技术,探索大容量、长周期的氢储能技术路径。

(五)推进燃料电池在各领域应用

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作为氢能在电力储能领域的重要应用,具备能量密度高、运维成本低、可长时间储存等特点,可降低接入电网的压力,同时对于离网区域供电、冷热电联供等场景具有天然优势,相关技术及装备制造有利于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规模应用。

重点发展中型以上规模氢能储能系统和氢能调峰电站,以及备用应急发电、分布式发电等技术及设备,加快发展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以及基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的冷热电三联供集成技术和设备等。

近期重点支持燃料电池发电在应急保供(如电网应急电源车、5G通讯基站备用电源等)、应急调峰等方面的应用示范;支持建设氢电综合调峰站;突破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关键技术,在公共建筑如商场等开展示范,促进分布式氢能技术发展及应用,优先支持在氢能园区开展示范应用;支持通讯基站备用电源项目示范和规模化应用。

(六)建设协同、创新的氢能支撑平台

围绕自治区“两个基地”战略优化升级需要,依托自治区及国内领先的科研机构、技术企业基础,开展氢能关键设备、系统集成技术攻关。通过引进消化氢能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新技术,构建“研究机构/实验室——企业——产业园”的协同创新机制和风光氢储车产业圈,打造科技创新——产业联合的氢能科技创新联盟,吸引更多的科研院所、氢能企业形成优势互补,推动自治区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平台:以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包头稀土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包头材料研究院、内蒙古材料研究所等有关科研院所为依托,推进自治区乃至国家级氢能产业创新中心创建,引进国内配套设备知名企业,通过创新平台推动制氢、储运氢、氢能利用,氢能与新型电力系统耦合技术和新能源+氢能”调控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在氢能全产业链关键环节部署23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制定实施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集中力量突破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材料、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与管理等核心技术,引领产业跨越式发展。

公共服务平台:以包头市科研院所为主导,借助专家团队智力支持,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以氢能与燃料电池市场检测需求为导向,加快建立完善的检测认证、质量监管、安全监测服务平台,为氢能产业发展的创造有利环境,为企业提供检验检测、认证测试等服务,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氢能产业领域标准研究制订为切入点,搭建与国内外产业与行业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为产业发展建立依据;以氢能全产业链资源整合,深化上下游协同为方向,推动组建氢能相关协会组织,建立行业交流合作机制、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活动,助力氢能行业向好发展。

推进发展平台:深入研究氢能产业发展特点,不断完善氢能产业相关的政策、标准、法规,建立健全氢气生产和储运、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的建设运营管理办法,突破体制障碍,使氢能产业发展有规可依。建立氢能安全监控体系,覆盖氢气制、储、运及终端消费场景的各个环节,消除事故隐患,保障氢气使用安全。建立氢能产业智慧园区,提供智能化的基础设施、中心化的运营管理、融合化的综合服务,推动氢能产业创新发展。

(七)探索协调、联动的氢能跨区合作

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和乌海市是自治区重要的氢源地和新能源产业、制造业和化工产业聚集区,具备良好的氢能示范应用基础。统筹氢能产业布局,建设由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和乌海市构成的自治区氢能环廊,环廊城市共同签署《环廊城市氢能产业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设立协调统一的产业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政策导向,以氢能产业深度融合、建立氢能全产业链为抓手,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增强联动协调,创新合作模式。

以环廊城市现有产业园区为基础,结合各地特色,配套规划氢能产业基地,吸引各类产业链机构落户,形成区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差异化发展,积极构建集氢能生产、研发、应用、服务于一体的区域协同的氢能产业体系,打造自治区氢能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实现氢能环廊区域氢燃料电池车的规模化示范运行,共同探索氢分布式能源系统产业化、商业化路径,为氢能源产品未来大规模应用提供统一完善的产业环境。

围绕可再生能源制氢、建设液氢基地展开合作,联合研发液氢较大规模制取、储存、长途运输和安全运用等技术和设备,在包头市和乌海市分别建设环廊区域两大液氢基地,形成公路、铁路运输和区域内管道输送相结合的液氢综合转运体系,重点面向京津冀地区提供液氢。

协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科学合理的编制环廊城市氢能基础设施布局规划。以加氢基础设施网络化为主体,打通燃料电池汽车互通路径,加快推进加氢站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协同高效的氢走廊,实现氢能基础设施与燃料电池汽车协同发展,扩大区域协同推进氢能产业示范效应。

第一阶段重点规划(20232025年):立足于现有氢能产业基础,以呼和浩特市为氢能走廊核心点,推进建设3条氢高速示范线路,示范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以G6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乌海段、G18乌海——鄂尔多斯段、S24准格尔旗——凉城——察哈尔作为氢能高速构成氢能环廊外线,沿线建成加氢站20座,初步形成氢能高速走廊示范。

第二阶段重点规划(20262030年):大力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发展,在第一阶段3条氢能高速基础上,进一步在环廊城市之间规划建设的G65鄂尔多斯——包头段、S35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段、S26鄂托克前旗——乌审旗——兰家梁段、S24察哈尔——乌海段、规划建设的G55察哈尔右翼后旗——右旗前旗段、S31准格尔旗——呼和浩特外环线段、S27鄂尔多斯物流中心——呼和浩特外环线段等线路建设10条以上氢高速公路和联络线,沿线建成加氢站40座,拓宽燃料电池汽车运营范围,初步形成氢能环廊网状高速公路。

五、经济性分析与综合效益评估

(一)产业规模

2025年,氢能关键装备制造产值达到200亿元。其中,制氢、储运、加注及终端应用等各环节可形成产值近30亿元,制氢、储运、加注及终端应用上下游产业链装备制造业可形成产值超过350亿元。

2030年,氢能产业总产值规模可达到600亿元以上。其中,制氢、储运、加注及终端应用等各环节可形成产值达70亿元,制氢、储运、加注及终端应用上下游产业链装备制造业可形成产值超过530亿元。

(二)投资估算

2025年,氢能产业累计新增投资额将达到120亿元。其中,与氢能生产和消费相关的投资总额为50亿元制氢、储运、加注及终端应用上下游产业链装备制造业生产线、配套设施、厂房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70亿元。

2030年,氢能产业累计新增投资额将达到220亿元。其中,与氢能生产和消费相关的投资总额为140亿元,制氢、储运、加注及终端应用上下游产业链装备制造业生产线、配套设施、厂房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80亿元。

(三)政府税收

发展氢能产业的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氢能生产和消费领域和装备制造业两部分。

2025年,氢能产业相关税收收入合计约10亿元(当年税收额,下同)。2030年,氢能产业相关税收收入合计为15亿元。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氢能产业管理和服务。包头市能源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氢能产业发展工作负总责,做到统筹规划、逐层落实,形成发展氢能产业合力。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单位在发展氢能产业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强化氢能产业管理和服务。

实施规划引导。系统谋划氢能关键技术攻关、基础设施建设、示范运营推广等专项规划和实施细则,加强各专项规划与城市总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氢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强化目标考核与问责,统筹推进全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工作,对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的有关领域做出法治界定,研究制定氢能产业建设标准体系,建立氢能产业监督管理责任追究体系,探索建立补偿机制,将发展规划纳入法治建设层面。实施评价考核与问责,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目标责任考核。

着力构建氢能项目全链条闭环管理模式。持续深化健全项目管理体制,以项目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审查为抓手,着力提升项目安排的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水平,量入为出合理确定项目储备规模。坚持安全、可持续发展原则,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各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确保氢能产业链各环节的设计、制造、运营等符合安全标准规范。

支持各旗县区、稀土高新区结合产业发展要求,出台加氢站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加氢站审批流程,落实加氢站设计与施工规范,制定完善建设管理规范、作业安全规范、专用加注装置、储运装置等技术标准。鼓励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加氢站的运营安全和运营效率,降低单位能耗和加注氢气成本。

(二)政策保障

构建政策体系。争取国家关键技术研发补助、加氢基础设施补贴、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等政策支持。加快制定出台氢能产业扶持政策,形成引领氢能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购买氢燃料电池重卡、公交车、物流车、专用车补贴,加氢站建设投资补贴,制备高性能储氢材料、氢燃料电池材料补贴,氢能产业研究机构专项经费支持,氢能人才落户奖励等。

细化招商政策,实施精准招商。围绕制氢、储氢、运氢、加氢以及氢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大力引进和培育氢能生产企业。针对氢能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特惠政策。充分发挥商会、协会的作用,实行抱团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增补和拓宽产业链,重点招商产业关联度大、产业聚集度高的项目,有针对性地做好项目策划、包装、储备。

落实用地政策。鼓励重大氢能项目落地,保障重大氢能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对重大氢能项目给予一定的用地指标奖励,允许提前预支使用次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在符合安全规范的前提下允许使用商业用地、村用地等。积极鼓励氢能企业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切实做好氢能重大项目用地服务工作。

(三)机制保障

突出创新驱动。构筑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协同创新的氢能产业创新机制。氢能产业创新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研发要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要完善以企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研发创新体系。推进科研院所、企业联合体、行业协会等各类技术要素形成技术联盟,用市场引导研发成果与企业的对接。以市场机制高效整合各研发主体,协同创新,有效提升创新效率。鼓励氢能产业链相关企业深化合作,通过股权投资、共同组建氢能运营平台公司等模式,探索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形成一体化的氢能供应和应用体系。

优化和完善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时效。采用专家联审、集体会审的方式,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相关或相似的业务事项进行跨部门整合,同时将不存在前置关系的业务流程改为并联审批,提高氢能项目前期审批流程的整体效率。可开辟加氢站建设审批“绿色通道”,制定标准化的加氢站建设流程,成立工作专班,审核建设单位的相关资质和材料,发放加氢站建设许可证。

夯实人才基础。人才是第一资源,通过我市“双招双引”政策,落实《包头市加强重点领域人才工作十项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制定有效的措施,确保创新性高端人才、产业工人能够满足发展需要,建立培养、引进、使用氢能产业专业人才的新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重点探索在住房、子女就学、就业等方面完善专项政策。鼓励企业探索实施各种先进柔性分配机制,探索建立以绩效和市场为主导、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入股等多种分配和激励机制,加大要素分配力度,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通过培训升职、奖金奖励、带薪休假等办法给予奖励,激发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投入。统筹现有各类财政专项资金,细化财政预算安排,加大对氢能产业的投入力度,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在投资落户、研发机构补助、产业协会能力建设、产业园建设、加氢站建设运营等方面,以贷款贴息、研发和产业化补助、政府采购、资本金注入等多种方式对氢能产业给予资金支持。落实氢能产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利用科技费用、技改资金、税收返还等财税手段,对企业在技术改造、产品设计、研发创新等方面予以支持,积极引导企业用足用好财税政策。鼓励、组织本地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相关专项补助资金。

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探索氢能产业发展投融资模式创新。搭建好企业资金需求与金融部门对接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向氢能领域重点项目、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倾斜,增加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保障金融信贷资金对重点项目、企业、产业的优先供给。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等方式投资氢能产业的研发、生产、基地建设等领域。

设立氢能产业投资基金。以政策性引导和市场化运作为原则,探索建立“包头市氢能产业投资基金”,吸引社会机构、产业方、金融机构、各级引导基金等出资参与,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氢能产业项目。投资方向围绕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包括但不限于氢气制备与供应、氢气储运、氢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重点投向应用示范类项目以及产业化项目。

(五)安全保障

坚持安全发展的理念推动氢能产业。积极构建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安全监管力度,建立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协调机制。对氢能制储运加等重点领域、新兴领域,以需求为主导梳理制度需求清单,按照有关规定与指引,以问题为导向,完善相关制新,保障产业安全发展。建立信息监督管理平台,对制氢、储运、加氢、终端应用环节的氢气流动情况实时监控,做到事前预警、事中响应、事后处理。

企业加强在氢能制备、储运、供给、应用等各环节的安全风险意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深入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分析,完善安全事件处理工作预案,强化应急演练,切实提升企业安全意识和能力,有效遏制关键领域的重特大安全事故。

 


 
关键词: 制氢 燃料电池
(文/小编)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hongqinghulian.com/news/202309/05/zx1037.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982726736@qq.com。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22 / 中氢互联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358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