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4日,“绿氢及其衍生品经济性分析和全球贸易趋势”高端研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
绿氢具备能源和化工原料双重属性,是实现从上游可再生能源到下游交通、钢铁、石油炼化、煤化工各领域全产业链低碳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推进能源转型的重要技术路径。随着我国多个大型绿氢及其衍生品项目的相继落地,这一赛道正成为新能源领域的发展热点。然而,绿氢及其衍生品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成本问题、标准问题、消纳问题。如何推动制氢电价的下降,寻找适合的应用消纳场景,制定绿氢标准以及推动与国际标准接轨,探索国外贸易流通体系,是业内有待深究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电动汽车百人会特别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和企业代表参与“绿氢及其衍生品经济性分析和全球贸易趋势高端研讨会”,旨在形成相关的政策建议促进绿氢及其衍生品的发展。
会议上,博众智合能源转型论坛中国区总裁涂建军,马士基集团脱碳业务开发经理谢文轩,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家港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韩涤非,庄信万丰催化剂技术和贵金属服务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钱挺,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氢能业务负责人王雪,中石化、BP中国、中科富海、长城未势政策研究院、隆基氢能、海德氢能源科技、集度汽车和EDF环保协会的专家和企业代表参会并进行了深度讨论。研讨会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低碳融合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真主持,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小诗作总结发言。
会议上,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做出了如下重要研判。
1、绿氢及其衍生品的规模化发展,重点在于降本、寻找合适的消纳场景和方案。降本方面,首先在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可再生电力区域,如内蒙、新疆等三北地区寻找合适的电力来源;其次是不断降低电解槽等装备的成本,同时要提高装备满负荷利用小时数,以提高生产效率。消纳方面,鼓励就地消纳绿氢,减少因长距离输送带来的技术、成本问题;鼓励“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建设,确保在项目初期就规划好绿氢的具体消纳场景,实现整个产业链生产到利用的全流程贯通,形成产业闭环,全环节协同增效降本。
2、绿氢及其衍生品是工业、航运领域实现脱碳的关键技术路径。在工业领域,诸如炼化、钢铁、合成氨、合成甲醇、煤制烯烃等产业需要使用大量化石能源作为工艺流程中的反应原料,利用绿氢替代传统的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等灰氢,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推动工业领域达到深度脱碳。当前我国多家大型央国企正引领绿氢耦合化工场景的发展。在航运领域,目前全球已有多个大型航运公司部署甲醇燃料船,并从全球范围内采购绿色甲醇作为船用燃料,绿色甲醇燃料供应产业链已初见雏形。
3、绿氢与绿碳结合才能体现绿氢衍生品的绿色标签。绿碳正逐渐成为一类稀缺资源,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角度来看,绿氢结合绿碳生产的衍生品,才真正具备绿色标签,获得绿色溢价。以绿色甲醇为例,目前部分航运企业的绿色甲醇燃料,需要符合ISCC EU欧盟生物燃料市场内的认证体系,原材料需要遵循可再生能源指令,也就是意味着二氧化碳需要来自生物质或空气捕集,溯源是绿碳,甲醇才能被认定为绿色甲醇。
4、亟需加快制定绿氢及其绿氨、绿色甲醇衍生品国家标准,并推动与国际标准接轨。当前我国未发布绿氢及其衍生品国家标准,仅有《低碳氢、清洁氢与可再生能源氢的标准与评价》(已发布)、《绿色合成氨分级标准》(启动编制)和《绿色甲醇分级标准》(启动编制)等团体标准,现存标准的边界和阈值与国际标准有所差距。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法案正式进入过渡期,双边标准存在差异,有可能对我国绿氢及其衍生品和下游工业产品的贸易出口带来不利影响。
5、随着氢能应用的持续扩大、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的进一步下降以及跨区域储运技术的进步,氢能将成为一类重要能源贸易商品。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发布的报告,到2050年,全球四分之一的绿氢需求通过管道和船舶进行国际贸易来满足。未来绿氢作为一种能源资源,有望通过管道、大型货运轮船等完善的运输网络,进出口到全球各国或各地区,形成一种新的能源格局。在此背景下,由于我国的氢能生产与消费潜力巨大,短期内氢能消费很可能会以内循环为导向;从长期来看,因为具备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和装备产业链成本优势,我国有望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绿氢出口国。
会上,针对如何加快降本、推动标准制定和提高消纳场景等问题,与会专家积极建言献策,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期待共同推动绿氢及其衍生品大规模、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