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亿华通之后,港股又迎来了一家氢能源企业。
近日,氢燃料电池电堆研发商国鸿氢能科技(嘉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鸿氢能”)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具体来看,国鸿氢能立足于一个前景广阔的市场。数据显示,2050年全球氢能产业的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万亿美元。
而国宏氢能凭借政策利好、自有产品竞争力的优势,成立两年一举拿下市占率第一的位置,IPO前,公司估值已经达到70亿元。基于此,不乏业内人士认为,其或会成为氢燃料电池领域的宁德时代。
但从股价表现来看,对于这样一个相对稀缺的标的,投资者的热情并不高涨。据悉,上市首日,国鸿氢能的开盘价为16.5港元/股,盘中一度大跌25%,最终收盘价为19.80港元/股。
整体而言,行业正在迎来爆发期,国鸿氢能市场地位也十分显著,为何投资者的态度却如此冷淡?风口已至之际,产业还有怎样的开拓空间?
国鸿氢能的两面:市占率第一,却难逃亏损困局
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氢能具有高能量密度、零排放、可再生、多样化应用等优点,在“双碳”战略下,氢能相关产业发展意义更加凸显,政策上的绿灯也验证了其具有不错的想象空间。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就明确要求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据悉,我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其中,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1200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在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
具体到氢燃料电池领域来看,产业发展势头也十分强劲。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30年,我国氢燃料电池电堆的出货价值将增至661.5亿元;氢燃料电池系统的销售价值增至1167.4亿元,总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800亿元人民币。
在此背景下,各方力量纷纷在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内加快布局。市场参与者包括头部整车企业、传统发动机或电机生产企业、新兴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厂商,竞争十分激烈。
但整体来说,市场集中度较高。据GGII统计,2022年上半年,我国氢燃料电池系统装机量市场占比前五的企业分别为国鸿氢能、亿华通、重塑科技、国电投和东方电气。其中,国鸿氢能以30%的市场占比遥遥领先,领先亿华通6个百分点。另外,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按氢燃料电池电堆出货量计,2017-2022年,国鸿氢能已经连续六年排名第一。
国鸿氢能为何能达到如此地位?这需要联系行业现状来看。
虽然近年来我国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较快,但部分原材料仍依赖进口、相关技术也不成熟,导致了生产成本颇高。比如,公开信息显示,由于产量小,国内氢燃料电池成本在1-1.5万元/KW之间,而在国外,当氢燃料电池产量达到50万台时,成本可以降至40美元/KW。
在这种背景下,谁能最大程度控制生产成本,率先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谁将更快占据高地。
国鸿氢能的破局策略是在研发基础上,以规模化、一体化驱动,推动公司降本增效,从而从竞争中“杀出重围”。
近年来,国鸿氢能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招股书显示,2020-2023年前5个月,国鸿氢能的研发投入分别为3590万元、7220万元、9180万元、3550万元,分别占同年收入的15.8%、15.8%、12.3%、24.8%。目前,其自主研发的鸿芯G系列氢燃料电池电堆,在膜电极和石墨双极板等核心部件方面,已实现了“自给自足”。
同时,国鸿氢能持续开拓产能,推进规模化、一体化生产,以降低成本。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具备120万片模压柔性石墨双极板、30万千瓦的氢燃料电池电堆和2000套氢燃料电池系统的估计年产能。
随着规模效应愈发凸显,公司对产品价格也有了更强的把控能力。招股书显示,国鸿氢能的氢燃料电池电堆的平均售价从2020年的2914.2元/千瓦降至2022年的1667.5元/千瓦,两年时间降幅达42.78%。国鸿氢能也成为我国首个将燃料电池电堆的单价降至1字头的氢燃料电池企业。
而由于产品颇具价格吸引力,公司近年来的营收也在持续增长。招股书显示,2020-2022年,国鸿氢能的收入依次为2.27亿元、4.57亿元、7.48亿元,三年复合增速达81.66%。
然而,企业发展的另一面则是较大的盈利压力。报告期内,国鸿氢能累计净亏损达12.92亿元。账面上来看,这与不断扩大的业务规模以及6.64亿元的股权激励等有关。但深究来看,最大的根源还是在于氢燃料电池产业仍处于商业化早期。
此前,“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工程执行主任袁帅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在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水平有待提升,此外,市场基础薄弱、供需对接不畅,需要相关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进而导致费用支出颇高,发展压力巨大,利润空间难以真正打开。
因此,资本市场也对氢能企业的上市持审慎态度,相关企业的IPO进程较为波折。比如,2021年8月,重塑股份的科创板上市申请被终止审核;2022年底,国富氢能、治臻股份撤回了上市申请文件。
不过,在节能环保的发展理念驱动下,产业发展价值仍值得肯定,且已经冲出了亿华通、国鸿氢能这样的上市“先行者”。具体到国鸿氢能身上,由于市场地位显著,一些业内人士也曾将其与宁德时代进行类比,那么,国鸿氢能如何验证市场的期待?
成为“下一个宁德时代”,国鸿氢能如何发力?
将国鸿氢能与宁德时代类比不无道理。
从所处行业来看,无论是宁德时代主营的锂电池,还是国鸿氢能的氢燃料电池,都对应着极具有前景的新兴产业,政策端均给予了较大支持。
据悉,站在新能源风口的宁德时代,自2011年成立以来一直持续地获得来自政府新能源相关的高额补助。近年来,国鸿氢能也不断获得政府助力,根据招股书,公司报告期内取得的政府补助以及补贴金额分别为380万元、1380万元、107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凭借当地政府给予的300辆氢能车订单,国鸿氢能还得以引进巴拉德9SSL电堆技术。
在政策激励下,二者均通过强大的研发实力成为了行业龙头,且其产品均可以应用于汽车等领域。
但是,国鸿氢能离成为“下一个宁德时代”可能还有些遥远。
财报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宁德时代实现营业总收入2947亿元,净利润311.5亿元,公司也已成为全球动力电池供应商中唯一占据30%以上市场占有率的厂商。与宁德时代的全球领先行业地位和业绩表现相比,国鸿氢能显然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那么,国鸿氢能后续如何发力,实现更大的增长?关键点还是在于依托技术优势,推进客户合作、扩大市场规模。
实际上,宁德时代能达到当前的发展地位,与其强大的产品创新能力分不开。据悉,继钠离子电池、凝聚态电池、麒麟电池等之后,宁德时代在今年8月份还发布了全球首款磷酸铁锂4C超充电池,该电池基于材料、超高导电解液配方、石墨快离子环技术等多个方面的技术创新,可实现充电10分钟,行驶400公里。
凭借着强大的产品优势,宁德时代已与蔚来、理想、极氪等诸多造车新势力实现了稳定合作,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也已成为宁德时代的最大客户。据盖世汽车配置数据库统计,2023年1-10月,在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终端市场,宁德时代TOP 10客户结构(不含进口)中,占比最高的是特斯拉,达到21.6%,装机量为23.6GWh。
再回到国鸿氢能身上,其无疑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但在细分市场上,还有较大的开拓空间。
以汽车市场为例。与氢能产业发展状态同步,氢燃料电池汽车仍然处于商业化推广前期,市场份额有待提升。报告显示,2022年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为3367辆,市场规模达46.6亿元,预计2027年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将达34846辆,市场规模达496.9亿元。
而这对于国鸿氢能而言,或许也是一大发展契机,基于自研优势,加强对汽车领域的布局,将能取得更大先发优势。招股书显示,自研产品已成为国鸿氢能的发展支柱,2022年,装入国鸿氢能自研氢燃料电池堆的氢燃料电池系统,营收为6.3亿元,占比达到84.3%。
依托于自研优势,在与下游汽车厂商推进合作上,国鸿氢能也更加游刃有余。据了解,目前,国鸿氢能已与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佛山市飞驰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质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多家下游企业达成合作,共同研发中型及重型卡车、物流车、公交及叉车等氢燃料电池汽车。截止报告期期末,全国正在运营的安装国鸿氢能产品的氢燃料电池商用车辆市场份额占比超50%。
这一布局有其合理性,当下燃料电池商用车的行驶路线相对固定,利于沿途建设加氢站,先从商业车领域切入,可以帮助企业积累经验,形成示范运营,而后再将产品布局逐步延伸至乘用车等领域,循序渐进提升市场认知,将打开更大市场规模。
总体而言,当前氢燃料电池市场仍是一片蓝海,但相关企业想要抢滩成功,不能仅凭借新兴产业的吸引力,而需要基于更长远的视角,加强产业链布局、核心技术研发,提升造血能力,才能获得更大的资本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