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氢互联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要闻 » 正文

氢能行业人才紧缺问题浮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2-06 14:31:29    浏览次数:212    评论:0
导读

当前氢能行业最缺的不是钱和项目,而是具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未来,氢能产业应注重提升人才质量和产学研融合建设。

当前氢能行业最缺的不是钱和项目,而是具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未来,氢能产业应注重提升人才质量和产学研融合建设。

氢能专业研究平台世界氢能领袖(World Hydrogen Leaders)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目前氢能行业在全球范围内都缺乏熟练的专业从业人员,解决这一人才短缺问题对绿氢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要。近年来,全球氢能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产业技术水平及规模不断取得突破。但与此同时,业内人士普遍发现,当前氢能行业最缺的不是钱和项目,而是具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未来,氢能产业应注重提升人才质量和产学研融合建设。

新职业需求涌现

咨询公司罗兰贝格的一项研究显示,预计到2050年,绿氢行业每年可保留和创造约10万个工作岗位,而且还将持续涌现出新的职业需求。同时,与现有工作相比,从事这些新职业需要不同的技能。这意味着,氢能产业在创造新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亟需相匹配、可持续的劳动力,这将是未来产业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以欧盟为例,目前氢能已被欧盟各国视为能源转型重点,计划到2030年生产1000万吨绿氢并进口相同数量的氢。但氢能行业,甚至整个绿色产业都面临着熟练专业人员短缺的问题。对此,欧盟委员会在2022年10月宣布2023年为“欧洲技能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强调,欧盟成员国存在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亟需对技能再培训,并对技能提升进行投资。

普华永道最新的一项研究显示,以澳大利亚为例,到2030年,在中等氢气生产情景下,将需要1.3万-1.6万名全职员工。其中,最大的需求是技术人员和贸易人员,预计将有近1万个全职职位。其次是工程专业人员,预计约有3000个职位。

需求持续增多,但人才短缺现象却日益凸显。一位不愿具名的某高校教授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在2017年之前,我国很少有企业对氢能及燃料电池行业感兴趣,直到近几年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后,才开始有大批企业入局。需要警惕的是,并非所有企业都是真心想做产业,为获取补贴而进军氢能的不在少数。

复合型人才奇缺

不过,近年来,氢能人才紧缺问题在我国高校开始获得突破。2019年,“氢能技术应用”专业入选《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成为专科专业。2022年3月,“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正式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

目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等4所高校已增设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此外,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佛山氢能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等设立氢能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氢能系统运行、检测维护、检验分析、电池装配与维护、安全监管等工作。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2022年,氢能领域人才主要来自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热能及自动化等专业。而实际上,目前除了传统的结构工程师、热系统工程师及电气工程师可以从整车或新能源行业转到氢能领域外,其他领域专业人才要适应氢能技术需求,基本都需要二次培养。

“专科院校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氢能产业对于专业技术工人的需求,但氢能产品的升级与技术迭代,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四川博能燃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彭雪峰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目前,高质量的氢能人才较为稀缺,氢能正式进入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这对培养复合型人才非常有利。

上海骥翀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付宇坦言,燃料电池产品的开发周期通常为3年到5年。近年来,随着氢能行业的兴起,人员流动性变得更大,很多人员还没有完成一个完整的产品开发流程就离开团队去到另一个公司。这导致产业持续、系统地培养人才变得尤为困难。


订单式培养获赞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往往各司其职。“燃料电池技术是一门跨专业的技术,需要不同专业的配合。因此,想要培养精通燃料电池的人才很难。目前,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的都是专业型理论型人才,这些人才转为技术开发人才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真正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在技术、产品开发过程中实现,这就需要企业的加持。

北京亿华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公司内部的科研团队由从欧美回来的氢燃料电池专家、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以及公司自己培养的人才组成。面对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引进国外专家、产学研无缝对接的模式培养人才,已成为目前诸多业内人士倡导的方式之一。

当前,氢能产业急需培养“订单式人才”。付宇认为,高质量的氢能人才,一方面需要有很强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需要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企业可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从纯学术思维转向工程师思维,也可以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

“对高校而言,燃料电池不是一个新专业,目前更应重视的是应用方面的新技术和专业的综合应用。”上述高校教授进一步表示,学校的基础理论和实际的产品开发差距很大,面向市场需求,特别是对比国际先进技术,还需要更为深入的技术攻坚,培养与之相匹配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 燃料电池 绿氢
(文/小编)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hongqinghulian.com/news/202402/06/zx242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982726736@qq.com。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22 / 中氢互联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358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