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约50亿千瓦。风光、氢能和储能将进一步融合发展。
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220千伏变电工程投产送电,目前是全球最大光伏制氢生产项目,也是中国第一个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预计每年可减少48.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对促进绿氢产业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中国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这个项目只是中国风光储氢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预计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约50亿千瓦。风光、氢能和储能将进一步融合发展。
示范意义显著
国能能源研究院院长张福龙在2023年电力新能源专题研讨会上表示:“在构建新能源体系的过程中,协调不同能源类别的定位,保证不同能源类别的平衡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政策的指导和引导下,积极尝试和探索,稳步推进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
去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在《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充分发挥大规模新型储能作用,通过“风光、水火、储能一体化”多能互补模式,促进跨省、地区大规模新能源交付和消费,提高渠道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自此,内蒙古、新疆、宁夏等地相继开展了风光储氢示范项目建设,产业项目火爆。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在“双碳”目标下,氢能不仅可以解决能源问题,而且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研究中心权威专家丁杰认为,高能密度固态氢储存技术有利于解决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的稳定并网和弃风抛光问题,从而催生电力系统中氢储存的新业态。“电氢双向转换的热电供应系统是提高能源消费终端综合利用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实现冷热电的梯级利用和协同供应。”
“用风和光发电,然后用电解水制氢,整个生产过程是绿色和纯生态的。所以,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的示范意义十分重大。”丁杰说,经过大规模的推广,一方面可以产生经济、无碳、环保的绿氢,另一方面也会对电力电网的储能需求、灵活性供应和调控模式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减碳效果明显
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英歌说:“目前氢能行业规模持续增长,未来对税收和就业的贡献可能超过风电和光伏,形成万亿元甚至十万亿元的市场。”
江苏天和储能有限公司储能战略市场和产品管理总监李秉文认为,光伏发电、储能、氢能和智能电网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四个关键因素,而长期的跨季储能需要氢能来解决。
风光储氢项目是如何“施展魔力”的呢?以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为例,主要包括光伏发电、输变电、电解水制氢、储氢、氢气输送五大部分。项目投产后,将使用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这些氢气将取代以前的天然气制氢,供应给中国石化塔河炼化有限公司生产炼油装置作为还原剂。通过这种模式,该项目每年可减少48.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此外,据张福龙介绍,京能乌兰察布150万千瓦风光火储氢一体化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也于4月份正式启动。该项目充分利用现有火电的灵活峰值调节能力,通过先进的风力发电技术,将凉城县丰富的风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动力。“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绿色电能约36.28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炭约125.5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04.69万吨。”
建议企业不要盲从
许多与会专家认为,风光储氢协同发展是大势所趋。
李秉文认为这个市场会越来越大。以风光储氢市场的一部分——光储融合为例,预计今年这个市场的规模将达到84.9吉瓦,到2030年,市场份额将达到55%以上。随着西部地区发展的不断推进,西北五省的新增风光机量将超过170吉瓦。到2027年,新增电化学储能规模预计将达到55吉瓦。
张福龙表示:“风光储氢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的推进,一定会带动一批不同环节的企业进入上下游项目投资者、设计师、设备提供商、运维方等,让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更加活跃。”
“地方政府、中央能源企业和国有企业仍然是风光储氢项目建设的领导者和推动者,他们肩负着引领能源转型的重任。对于其他相关企业来说,这是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也是每个人都能获得更多收获的时期。”张福龙说:“但是,我们呼吁企业理性看待这个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掌握适合自己公司发展的业务和节奏,而不是盲目跟随。”
张福龙还提醒:“无论是风电、光伏、储能还是氢能,都要考虑如何让它们相互配合,如何让清洁能源的份额更大更稳定,而不是在能源类别之间造成不必要的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