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氢互联
当前位置: 首页 » 储氢运氢 » 运氢 » 正文

氢储运将引爆新一轮氢能产业爆发式增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2-06 11:08:26    浏览次数:171
导读

国家支持政策出台后两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就破万,十年销量就超过了100万辆,而氢能产业化发展了十几年,现在每年汽车销量也就几千辆,外界对氢能产业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

国家支持政策出台后两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就破万,十年销量就超过了100万辆,而氢能产业化发展了十几年,现在每年汽车销量也就几千辆,外界对氢能产业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然而氢能产业链之长、涉及面之广非一般电化学电池可比,凡是被冠以“能源”之名的产业,发展过程无一不是缓慢的,但影响却无一不是深远的。

氢能一直在风口,只是风口期有点长。

氢能产业经历了燃料电池、氢制备两个爆发增长期,下一个风口即将来临

我国自2006年承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燃料电池车商业化示范项目伊始,氢能产业发展已历时近二十年,看似缓慢,实已经历了两个爆发增长期。2014年在丰田公司的推动下掀起了第一轮氢能产业的热潮,2020年双碳目标的提出把氢能产业又一次推向发展高峰。随着国家对氢能的能源定性和氢能产业应用场景的不断深化,氢能的供与用业态已逐渐明朗,而占据氢能使用成本近1/3的储运环节还处于多种技术路线混战状态,氢储运将会成为氢能产业发展的下一个风口,正处于产业爆发前期。


图片

2014年Mirai汽车上市

开启了燃料电池产业的高速发展期

2014年底日本丰田公司Mirai燃料电池汽车的上市开启了氢能产业的第一轮爆发增长。对我国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因此2015年也被业内人誉为“中国燃料电池的元年”,中国燃料电池企业纷纷成立,快速布局汽车领域应用,开启了“市场换技术”与“自主创新”双发展模式。2015年开始燃料电池汽车销售量快速增长,但由于燃料电池核心部件和原材料高度依赖进口,燃料电池汽车成本居高不下,加之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在应用场景竞争和成本双重压力下,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进程缓慢而艰难,在2023年燃料电池汽车年销量终于超过了5000辆,虽然推广车辆数量不多,但经过十年的研发与示范推广,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大幅度下降,与2018相比,系统成本降低了将近70%,大部分核心材料与零部件已实现国产化替代,预计到2025年,系统成本将降至每千瓦百元级别。同时形成了燃料电池汽车在中重型车辆方面具备应用潜力的行业共识。

图片


图片

2020年双碳战略提出

驱动氢能产业第二轮飞速发展

2020年9月22日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首次在国际公开场合提出30、60双碳目标,即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碳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氢能,氢能不仅能支撑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同时也是工业领域难脱碳行业实现减碳甚至零碳的唯一路径。因此作为可再生能源与绿氢中介的电解水制氢装备产业迎来了超利好发展期,老牌制氢央企中船重工718所2021年将下属子公司邯郸派瑞气体设备有限公司更名为中船(邯郸)派瑞氢能,新能源领域两大上市企业阳光电源、隆基绿能均在2021年成立氢能子公司,至今氢能制备领域的热度仍有增无减,多个央企、上市企业已纷纷入局电解水制氢装备产业。虽不到三年,我国电解槽装机量却飞速增长且成本不断下降,2023年我国电解槽装机量1.2GW,比2020年增长了5000%,占全球的40%,按照公开招标数据,电解槽设备成本比前两年下降了30%左右。我国电解槽装备年产能也快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40GW。在全球减排强意愿推动下,这种增长趋势还将持续。

图片


图片

氢储运将掀起氢能产业的第三轮爆发式增长

燃料电池产业和绿氢装备产业的两次飞速发展,基本上明晰了氢能产业链上制氢与交通领域应用的商业模式,但是用氢成本高仍是产业链的核心问题,氢能产业如何突破应用困境,实现全面发展,不仅需要通过制氢和用氢领域规模化应用和技术创新不断降本,氢储运领域技术路线的选择及商业模式探索也尤为重要。以高压气态储氢为例,氢储运约占整个用氢成本的20%~30%,在面向国际贸易的液氢、液氨、绿色甲醇或有机液体储运氢技术路线中,储运成本占比将增至50%~60%。氢储运问题是氢能产业发展的最后一个瓶颈,解决了氢储运难题,氢能产业发展将会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全面商业化也将成为可能。


图片

全球各国已大手笔布局

氢储运端爆发即将来临

不管是能源自给型的美国,还是资源匮乏的欧盟、日本,都在积极布局氢能储运领域。2019年起美国在氢储运配方面的财政支持资金快速增长且持续增加,去年DOE在氢气储运配技术领域投入5200万美元,氢气储运配领域经费占比与2019年相比提高了242%。2021年11月拜登政府签署了《基础设施投资与就业法案》,清洁氢方面投资95亿美元,其中85亿美元用于清洁氢枢纽及保障制储运用的网络建设。去年6月美国发布国家氢能规划与路线图,其中三个主要战略之一就是区域氢能网络的建设。

图片

欧盟一直积极倡导并有序践行碳减排行动,并从法律法规到产业规划,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氢能供应体系框架。2020年欧盟9个国家11个天然气管网公司发布了《欧洲氢能主干管网》,2040年将建成不少于2.3万km的氢气管道,旨在建立起欧洲内部的氢气输运网络,目标管道建设长度逐年修订,根据2023年最新公布的数据,计划建设的氢气管道长度已经增加到5.3万km,参与的国家和企业也越来越多。俄乌战争中的切肤之痛使欧盟布局氢能跨国贸易的节奏加快。2022年欧盟发起了REPowerEU计划,规划了三条氢进口走廊及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五年将投入2400亿欧元,旨在减少甚至摆脱对俄罗斯能源进口依赖;2023年欧盟“碳关税”正式立法通过,并启动修订《能源产业法》,将建立以氢能为核心的能源网络,同时提出氢气与天然气综合网络的发展计划。欧盟已与全球多个绿氢资源丰富地区建立了合作,正在加速推进氢能跨国贸易基础设施的建设。

日本是典型的资源匮乏型国家,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超过了94%,虽然在燃料电池和氢能领域技术优势领先,但是也面临着能源转型的难题和潜在的能源安全问题。因此日本已早早布局跨国氢能输运,验证各种技术路线,实施了多个全球首次的氢能跨国输运项目。2020年利用有机液体储运技术将102吨的氢气从文莱运到日本川崎脱氢工厂提取氢气;同年在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支持下,日本三菱等公司把沙特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的40吨零碳氨从沙特运回了日本;2022年日本神户的液氢运输船将75吨的液氢从澳大利亚运回日本。同时日本积极推动并主导氢、氨及氢输运技术等国际标准的制定,通过国际标准化研究参与到海外供氢早期市场供应链的建设。日本去年也发布了国家氢能战略,明确要构建国际氢供应链,计划2030年进口氢气300万吨/年,2050年进口20000万吨/年。

图片

目前我国氢气储运以短途高压气态氢为主,随着氢气跨区域长输需求的旺盛,我国大型长距离跨区域储运项目陆续上马。去年3月全国首条跨区域输氢管道内蒙古乌兰察布绿电制氢项目输送管道(乌兰察布—燕山石化)被纳入国家能源局在《石油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建设实施方案》, 项目总投资205亿元,西起乌兰察布市制氢厂,止于北京燕山石化,沿线经过4个省(市、自治区、)30个县(市、区),一期管道长度620公里,年输氢量达10万吨,二期增压后输氢产能50万吨/年。今年开年,张家口市康保到曹妃甸氢气长输管道项目备案获批,项目总投资61亿元,管道起于张家口康保制氢厂旁的康保首站,末点位于唐山市曹妃甸末站,途经3市15区县,线路总长 736.5公里。 面向多场景应用需求,各种氢输运技术路线进展迅速。首钢、包钢、太钢等大型钢铁集团参与多个天然气管道掺氢、液氢等重大项目的基材供应;科技部支持的国内首个城镇燃气掺氢综合实验平台落地深圳,最高掺氢比例达到20%;中集安瑞科研制的国内首台30MPa碳纤维缠绕管束式氢气集装箱和国内首台商用液氢罐车分别于去年9月和今年1月成功下线;国内首个岩洞储氢项目湖北大冶深地储氢中试基地开工建设。氢储运领域也成为近两年投资人的新宠,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两年氢储运配领域的投资数量占比超过34%。

氢储运配领域已成为氢能产业发展的新热点和新风口,将引爆新一轮产业高速发展。


 
(文/小编)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hongqinghulian.com/storage/202402/06/cy46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982726736@qq.com。
 

Copyright © 2022 / 中氢互联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35855号-1